抗战:我从建立武工队开始崛起

第3章 胡家山里

加入书架
书名:
抗战:我从建立武工队开始崛起
作者:
琅琊牧
本章字数:
474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王强一夜未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望着那份手绘地图呆呆出神。

上级派他回来,不仅是因为他有过地下工作的经历,还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他算是本地人,熟悉当地的地理,风土人情。便于开展工作。

只是己经离开家乡七年,太久了。那年才十五岁,他的家距此七十里路,是海边的一个小渔村。

上级交给的任务刻不容缓。秘密交通站是建立起来了,可三个半人,两支枪,没电台,没路线,既使获得情报,如何向军区传递?

情报最讲时效性,总不能派个交通员,跋山涉水半个月,那不是凉凉吗?

还有,组建武工队的班底,那七名战士过封锁线的时候全部牺牲,连枪都没留下一条。

"必要时组建武装工作队,执行武装押运。"

王强又想起了城工部首长的郑重嘱托。得先发展人,弄枪,弄电台...

想到这儿,目光落在地图左侧,那一片标注着崇山峻岭的区域:

胡家山里!

对,就是这个地方。小时候就听说,山里人尚武,民风彪悍。抗捐,抗税,一群浑不怕的"南山杠子。"

这里有人,有枪,革命的烽火可以从这里燎原。

休息两天,恢复一下身体就出发。王强打定主意。

胶城向西十五公里,群山环抱,矗立着三座山峰。分别是铁橛山,睡牛山,月季山。

三山鼎足而立,连绵起伏,首尾相衔。中间形成一片蜿蜒狭长的谷地,大约有十六七平方公里。

谷地里散落着东南崖、西北岭、大俞庄、墩上、黄泥巷、九龙沟六个村庄。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姓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分不清那是哪个村子,久而久之,便以胡家山里统称。

王强休息几日,又换了一次药。便带着刘十三准备进山。

此时正是山里新茶采摘上市季节,也是即将麦收时节。王强便以悬泉茶庄二掌柜身份,进山收茶。

店里有辆老自行车,可山路颠簸,又是两人,骑车未必比步行省力。二人选择步行,好在军人出身,三十里山路不在话下。日头还没升起,二人便上了路。

向西走了五六里,途经孟庄,一座炮楼突兀立在庄北。来时吴新峰己交代过孟庄有个伪军据点,驻着一个中队的伪军。

为避免节外生枝,二人向北又走了一段,绕过据点,继续西行。这一绕又绕出了好几里。

望着远处的炮楼,王强气不打一处来。暗道这据点就是绊脚石,将来在山里建立根据地,这据点还不像个钉子一样,钉在山里与胶城之间,适当的时候必须拔掉它。

二人健步如飞,终于于晌午时分,踏入入山第一口,大俞庄。

爬过一处山坡,沿一条崎岖小路刚刚转向村头,没走两步,树丛中突然窜出两个大汉拦住去路。

"干什么的?"一声大喝传来。

王强望去,顿时吓了一跳。两名二十几岁壮汉半光着膀子,拦住去路。一个手握明晃晃的大刀片子,另一个居然手端一支三八大盖。

"卧槽,村民手里居然端着三八大盖,你他么会用吗?"

这也是吓了王强一跳的原因。不过有戏唉,连村民手里都有三八大盖唉!

要知道这时候,连八路军主力部队,装配的也都是使用7.92毫米口径毛瑟弹的八八式汉阳造,以及老套筒,少量的中正式。至于三八大盖、九九式则是少之又少。

看见一条大汉端着枪横冲出来,刘十三也是吓了一跳,右手不自觉地伸向腰间。

王强见状示意一眼,满脸堆笑迎上前去。伸手从兜里掏出一盒老刀牌香烟,麻利抽出两支,"来,来,两位大哥辛苦,抽烟,抽烟。"

"少来这套,先说是干什么的?"端枪大汉将枪头向上一挑喝问道。然后两人盯着王强手中的老刀牌狠狠咽了口唾沫。

老刀是青岛的名牌,一般人是抽不起的。

"哈哈,没外人,我是胶城茶店的二掌柜,来收茶的。你们村的胡树德都是老主顾,熟得很。"

提到胡树德,二人脸色缓和了许多。端枪大汉甚至放下枪倒背在肩上,一把接过老刀抽了起来。另一个也收起大刀,接过香烟在鼻子上闻了两下,然后夹在耳根上,显然是等待一个机会,慢慢享用。

胡树德种有几亩山茶地。胶东人有喝茶的习惯,甭管富人穷人,逮着就喝,所以茶叶销路一首很好。种茶之人家里也稍微殷实一些。

论辈份,二人还得喊一声叔。青黄不接时节免不得还去借个三瓜两枣,有情分的。

背枪大汉吸了两口烟开口说道:"俺听二叔说过,你那悬泉茶庄收的叶子也算公道,这回又是来收叶子的?"

见大汉主动搭讪,王强嘿嘿一笑,"这第一茬都过了,第二茬好歹起个头,去年天冷,可没少冻坏茶苗。大掌柜怕货源不足呢!"

"嗯,进去吧!"大汉摆摆手。

"谢大哥噢!"王强一摆手招呼刘十三进了村。临走不忘将手中烟盒塞进大汉手里,"刚开的包,没抽几支的。"

背枪大汉手捏烟盒,一阵激动。冲着王强背影大喊一声,"村南第五个胡同,东边第二家就是。院子里有棵大槐树。"

王强二人七拐八拐,进了胡树德家。胡树德正在自家小院晾晒鲜茶。

老胡五十多岁,是个地道茶农。家里产的鲜茶一半以上卖给了悬泉茶庄。时间长了家里也成了吴新峰进山的落脚点。当然时不时地也帮吴新峰打听点山里的消息。

王强二人表明身份,说明来意。老胡当即放下手里活计,安排午饭。

山东人就是这么首爽,来了客人先安排上一顿再说,甭管家里有没有,穷不穷。

不过半个时辰,一盘老香椿炒鸡蛋,一盘料韭菜,半盆子炖扁豆,端了上来。老胡甚至垫着板凳,从高粱秆扎成的棚顶上,翻出两瓶瓜干烧。

老胡老伴早逝,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省城打工,小儿子在山里联防队当值。

说起联防队,王强明白。那是战乱年代民间百姓自发结成的地方武装。利用宗族,宗亲关系,结寨自保,抵御外来力量。

胡家山里历来有此传统,社会一旦陷入无政府状态,便开始联庄自保。像历史上长毛作乱,义和团作乱,都搞了联庄自保。日本鬼子来了更是建立了联防大队。

几碗酒下肚,胡树德话也多了起来。王强不失时机问道,"村口把路的人,还背着小鬼子的枪呢?"

老胡闻言一怔,继而明白过来,憨憨一笑,"是小鬼子的枪,听俺儿子说叫什么三八大盖,那枪山里有十几条呢!"

这回轮到王强傻眼,什么?十几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