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传内不传外)
要问。三哥怎么在林场有一个干老子教他练武呢?这事还得从三哥来到林场初说起。
三哥买回柴油机,队长答应给他十个工分,如果是在生产队,那会炸开了锅,不符合生产队评工分惯例不说,并且还有很多人不服。终于想出办法安排他去林场。奶奶和母亲都很高兴,家里正缺吃的,少了一张嘴吃饭也能减轻些负担。
他背上行李,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跨过了一道道沟壑,终于来到了渺无人烟、西山环抱的公社西仙洞林场。
一眼望去,只见用乱石垒起的房子,上面还盖着茅草,七八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热情地迎接了他。三哥看到这种情形,心中不禁凉了一截。年龄差距这么大,自己能融入这些老人中间吗?这还真是老少搭配啊。
一位大家喊着场长的老人,笑脸相迎地对他说:“小朱同志,这里就数你年纪最小了。这山里到山外,山高路险,路途遥远,以后食用供给之物就由你下山去购买。平时在山上就是栽树、挖山,工作也很轻松,随大家好好干吧!”
既来之,则安之。三哥点头称是。
每天的工作轻松惬意,呼吸着新鲜的山里空气,听着几位老人讲述着年轻时的坎坷人生。三哥才知道,这些人几乎都是党员、退二线的干部,好像都是到这里来疗养一样。他们有什么事都乐意叫三哥帮忙,把三哥当成了开心果。三哥的活泼个性和勤快的劲头,也让大家从心里喜欢他。
一天,有一位姓吴名川山的老头和三哥一起挖着树坑。吴老头打量着三哥说道:“我儿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己经进了武汉杂技团。你身体很棒,要是在这山上学些武功就好了!”
这一说,提起了三哥多年的愿望。从小,他是孩子王,多想有一身武功让伙伴们心服口服。特别是每年过年,他看到来家乡舞狮子的、玩耍拳术器械的、表演气功杂技的,自己是多么想学啊。俗话说:穷文富武。天天忙着干活,哪有时间和体力去练呢?现在在这山上干活轻松,倒有时间和精力了,可惜没有师父传教。三哥问道:“你儿子跟谁学的?”“跟我呀!”三哥听后又惊又喜,西周打量起这位吴老头。“跟你?你是拳教师?”吴老头笑道:“拳教师不敢当,但教了几个徒弟。”旁边有人插话道:“小朱,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教师。他的儿子就是武汉杂技团著名演员,人称燕子飞。你叫他教你,这深山里正是练武之地。”
三哥听着心动了,彻底地心动了。他说道:“那我就拜你为师,你愿意教我吗?吴师父!”吴老头笑了笑:“你勤快、讨人喜欢。我这武术传内不传外,教你也行,先做我干儿子差不多?”为了学武,三哥丝毫没有犹豫,忙下拜叫了声“干老子”。大家鼓掌而笑。
三哥拜了吴老头为干老子后,吴川山老头果然展示了武功,迎来了阵阵喝彩。三哥看着更是激动万分,恨不得一下子把他的武功全学下来。
山上林场的活是很轻松的,下雨天根本就不干活,这给三哥学武提供了机会和时间。开始,吴川山师父教三哥站桩,什么西平桩、马步桩、前弓后蹲桩、梅花桩……各种桩势站得三哥头晕目眩、腿抽筋。
三哥心想:这也叫练武功?整天站着累死人,骨头都站散、站变形了。也许这站着不动的姿势与三哥好动的个性相反,站了几天,他感觉这是活受罪,开始有些拖拖拉拉。吴师父当然知道他的心思。这天,他严肃地对三哥说:“干儿子,你是不是厌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基本功没有练到位,如果教你拳术,就成了花拳绣腿。这站桩也是在磨练你好动的意志,你必须练得让我满意,我才教你拳术、气功,知道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况这己经是自己拜过的干老子,三哥忙点头称知道。
他干老子又道:“学武不但要练好武功,更要懂得武德。练武不是用来打架斗殴、欺负人的,而是用来强身健体、助人救难的。”
“知道了!”
“知道就好!我既认了你做干儿子,就一定会把武功全部传给你。现在就教你拳术——孔门正拳。”
吴川山师父说完,在场地上画了一个八卦图,线耙状。教着三哥的脚步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手摆着不同的招式。
三哥这下高兴起来。突然,干老子一扫腿扫了过来……
三哥眼快,见干老子一腿扫了过来,忙一步跳开。谁知干老子又是上步一掌推在他的身上。三哥被推出几尺开外,仍然站住!干老子笑道;"干儿子,你没被推倒,桩法还算马马虎虎!现在好好练习拳术吧!"
三哥经过干老子一年的精心传教,加上他刻苦练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几乎没有空过一天一晩。干老子也十分满意,从拳术到十八般兵器都一一使他熟练。后来又给他上了硬气功。
干老子对常他说道;"打不离手,唱不离口。拳术要练到滚瓜烂熟才能熟能生巧,形意合一后才可偶尔放放。开弓没有回头箭,特别是最近上的硬气功把式不能断,一日三次吐纳排打不能少,一断,半途而废会给身体制出毛病来!".……….…
就这样。三哥在林场多了一个关心他,教他武功的干老子。
(欲知三哥气功受冷水惊后,是否制岀病来?请继续观看后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