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的熏暖与那消弭疲惫的揉捏,终究是这片天地间短暂的浮华泡影。真正的根基与权柄,在这幽静的书斋中铺陈开来。
神思己然清明,谢道临踏入书房时,方才那份旖旎的、属于身体的倦怠被迅速剥离,转而覆上了一层冰冷的专注。
长案之上,早己摊开最新的邸报与数份礼部密函。几卷关键的经史典籍和律法注疏也己被栖竹事先找出,置于手边。
白日圜丘祭典宣告的“定鼎调子”,其文字己成铁律;此刻要谋划的,是将其浇铸为坚不可摧的权力壁垒的具体模具。
礼部此前要操劳冬至祭天大典,如今终于有时间制定新科章程的细则,然而这章程在具体推行前,必须经过御前廷对——那是各方势力最后的角力场。
工部尚书潘子良,他背后那些渴求“专才出头”的声音,届时绝不会沉寂。
如何于廷对之上,于圣人座前,不动声色地将工、算、法乃至匠作等流,牢牢钉死在“器物”的层面,确保中枢权衡、掌柄权柄的核心,依旧是经史子集浸润下、世家血脉延续中的清贵门楣。
一切的关窍都在后续要制定的具体章程里,谢道临如何保持主导者的位置,新科的命题权如何不旁落他人,这都是廷对要下的棋。
这非阴谋,而是穿着“广纳贤才”华服的精致圈禁。每一步落子,都需引经据典,合乎法度,将冰冷的等级界限,镶嵌在看似公平的选拔程序之内。
房内很静,只有银烛烛芯偶尔爆裂的轻响,映照着香山松墨条在砚面上摩擦的细微沙沙声。
漱梅早己立于案侧。
素手执墨块,在宽大砚池中,缓缓打着圈儿研动。松烟的清香丝丝缕缕散开,构筑出一种沉心静气的氛围。她那专注的侧影被烛光投映在书架上,微微晃动,宛如剪影。
这份研墨的姿态本身,便是权力旁注的一抹清幽雅韵。
每当谢道临蹙眉沉思后,抬手指向案头某卷典籍。
“卷三。”
无需更多言语,漱梅便会立刻放下墨块,净手拭干。她步履极轻,如同踏云而行,走到那层层叠叠的书架间。她的手指在厚重的书脊间快速而准确地游移,她对谢道临书房每一卷书的位置都绝对熟稔。
指尖仿佛能感知书页间的脉动,精准地抽取出他所需的那一卷《太宗实录·选士篇》。翻开、找到卷三、用一枚书签稳稳夹住——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书卷被轻轻放置在谢道临手边,距离恰到好处,既不会干扰他执笔的动作,又在他视线一转的瞬间便唾手可得。
这些累积了百年、数代家主智慧汇聚的不传之秘,这些旁征博引、字字珠玑的先贤遗训,便是此刻谢道临规划这新政蓝图的经纬所在。
如何用“祖宗之法”包裹等级森严的现实,如何在《礼记》框架内划定泾渭分明的界限,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可能成为廷对上的矛或盾。
漱梅对这些典籍的熟悉,如同钥匙之于锁具,让这份庞大的知识遗产瞬间为他所用。
这份无声的协助,不仅仅是财富地位,更是这世代积累的、对核心知识话语权的绝对掌控与高效调用。
而这本《太宗实录·选士篇》也非是坊间能见之物。
它汇集了自高祖定鼎以来,历代围绕改制、异路官员擢升等敏感议题在御前发生的激烈交锋。每一则记录都详实无比:某年某月某日,谁以何事、谁人引何典故驳斥……字里行间浸透了世家参与中枢核心机密的独断视角。
这是历代谢氏要员、九卿,或亲历或刺探而来的“战场复盘”,每一页都浸透着权力更迭的血雨腥风和利益交换的密码。
谢道临翻开书页,蝇头小楷记录着冰冷的言语交锋,如同沙盘推演的棋谱。
他提笔,在那份礼部《增删疏议》的空白处,落下一个词:“阀阅渊薮”。
这词看似平常,意指门第深厚之所,但嵌入奏疏,结合历代问对记录中对“非诗礼旧家”、“骤登高位者不谙祖制”的微词,便是最隐晦也最锋利的刀子——提醒皇帝,潘子良等所代表的,并非祖制所依。
他放下笔,再次开口:“《丁未御前实录》。”
漱梅立刻从另一处密柜中取出一卷略显陈旧的手抄卷宗。这更是谢家不传之秘。它完整抄录了丁未年一次关于吏部铨选之争时的君臣奏对全过程。
这等原汁原味、未经任何史官修饰的宫廷秘辛,连国史馆都未必有如此详尽真实的孤本。
谢道临扫过卷宗中关于“专务末技而乏大礼”的论述记载,笔尖微动,在“广开才路”条款旁边,用小字添注。
他又指向角落一个不起眼的紫檀木函:“丙七函,《礼部历科章程考异详注》。”
漱梅捧出木函。其中是谢家数代任职礼部的先辈留下的核心笔记。
它不像官方颁布的章程那样堂皇周正,而是极其细致地记录了历次科举章程在细微之处的实际操作变化、各部之间对于条文的不同解读与争议点、甚至包括实际操作中如何利用章程文字的模糊性进行变通和利益偏斜的“心得”。
这是历经无数次博弈磨砺出的实用指南针,是世家子弟在科场迷宫中最精确的导航仪。它清晰地标注着哪里可以筑起坚墙,哪里可以埋下暗桩。
笔尖在疏议中关于“专科取士名目”、“考试内容认定权归属”等核心条款下划过,留下几道简短的旁注,每一个字都指向《详注》中某次成功的防御或反击范例。
书房内只有研墨的微响、纸张摩擦的声音、笔尖在疏议上批注的沙沙声。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仿佛百年前无数智慧与权柄的先魂,正透过那些泛黄的纸张,将经验和力量灌注于当下执笔者的指尖。
漱梅如同一尊最完美的玉雕侍女,在弥漫着历史尘埃与权力诡谲的气息中,准确无误地奉上先祖的智慧遗泽,支撑着当代少主在同样的权斗场上挥斥方遒。
世家门阀的根基,正在于此。百代积累的学识视野固然重要,但真正构成不可逾越壁垒的,是这些从不公之于众、如同家传剑谱般的科场秘辛、政争实录和祖制操作心法。
笔墨勾勒,非为锦绣文章,实为帝国科举的未来,画下无形的牢笼。这笼子,用历代御前的刀光剑影和世家秘传的操作法则浇筑而成,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