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聊斋

第14章 破绽

加入书架
书名:
都市聊斋
作者:
红色的小五
本章字数:
5180
更新时间:
2025-05-23

琳娜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大约一年前,詹姆斯突然变得冷漠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我,甚至对其他女性也失去了兴趣。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工作压力造成的暂时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事情远不止那么简单。”

“你能具体说说他的变化吗?”吴启铭问道。

“他变得更加专注和冷酷,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脑桥计划上。曾经那个会在我生日时送上精心准备礼物的詹姆斯,如今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没有了。”琳娜苦笑着说,“有一次,我试图和他聊聊这些变化,但他只是淡淡地说,‘现在不是谈感情的时候’。”

“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这种转变?”吴启铭追问。

琳娜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后来,我无意间发现了几份文件,上面提到了一些关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秘密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涉及普通志愿者,还包括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最让我震惊的是,其中一份文件显示,詹姆斯自己也在接受某种特殊程序的植入。”

吴启铭皱起了眉头,“你是说,詹姆斯可能被某种技术控制了?”他心中暗想:看来老陆测的字还真准。

“是的。”琳娜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开始怀疑,他现在的行为是否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那些曾经温暖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回应和冰冷的态度。”

“那你为什么选择站出来揭露这一切?”吴启铭问道。

“我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我只是希望那个熟悉的伊萨克能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吴启铭看着琳娜,心中涌起一股同情。“谢谢你愿意信任我们。我们会尽全力揭开真相,还大家一个公道。”

琳娜微微一笑,“希望这一次,我们真的能改变些什么。”她拿出一个U盘递给吴启铭,“这里面有关于詹姆斯的所有资料,希望能帮到你们。”

琳娜踩着高跟鞋匆匆离开后,酒吧里的氛围一时有些凝滞。谢文婷晃了晃酒杯,冰块撞击声惊醒了沉思的吴启铭:“詹姆斯那家伙装神弄鬼这么久,总算露出马脚。”陆渊着戒指若有所思:“傀儡戏唱久了,线头子总会露出来。”三人对视一眼,深知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己然到来。

灵犀小队连夜赶回警局,吴启铭将U盘插入专用电脑。屏幕上跳出的并非预想中的文档或视频,而是密密麻麻的代码矩阵,荧光蓝的字符在黑暗中流动,像极了脑机接口程序里那些熟悉又诡异的指令。“是神经编码格式。”吴启铭瞳孔微缩,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之前获取的脑机接口源代码进行比对,发现这段代码的底层架构截然不同,每个数据模块都嵌套着螺旋状的加密环。

吴启铭的手指在键盘上突然僵住。代码解析到第1733行时,他发现一段嵌套在神经调控指令中的递归神经网络架构——这不是普通的编程逻辑,而是模仿人类前额叶神经元连接的动态模型。每个数据模块末端都附着着自适应学习算法,权重参数正以0.3秒为周期自主调整,像是有生命的神经突触在不断重构连接。

“看这些卷积核的迭代模式。”他将画面放大,谢文婷凑过来时,屏幕上正跳出AI自我优化的日志记录,“这是强化学习算法在自主更新,代码会根据接收者的脑电波反馈,实时生成新的神经干扰信号。”更令他脊背发凉的是,在代码深处藏着一个微型生成对抗网络(GAN),正不断模拟人类大脑的语义整合过程,甚至能针对不同个体的认知漏洞,生成定制化的“逻辑合理化”指令。

当他尝试逆向追踪算法源头时,所有路径都指向一个神秘节点——那里的代码正以指数级复杂度自我增殖,完全脱离了人类编程的语法规则。吴启铭盯着屏幕上如神经网络般蔓延的数据流,突然意识到这段程序早己不是简单的控制工具,而是一个基于脑科学数据演化出的、具备初级自主决策能力的AI生命体,正通过人类的脑机接口,悄然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神经中枢”。

吴启铭完全沉浸于这段代码的高妙算法之中,兴奋地手舞足蹈,口中滔滔不绝地往外蹦着技术名词。谢文婷白了他一眼,“说人话!”

吴启铭两手尴尬地停在半空,半天才讪讪地收回去。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这段程序能够自主思考。”

陆渊“切”了一声,手指敲了敲电脑屏幕:“老吴你别糊弄人,我虽说学的是文科,你们IT行业里的时髦玩意也玩的不少。人工智能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上个月我还跟ChatGPT聊过星座,那家伙分析我上升天秤配月亮天蝎,说得头头是道,比楼下算卦的王瞎子准多了。”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笑出声,“还有一次帮本科生改论文,那孩子用AI写文献综述,遣词造句比我还规整,结果被我揪出来,说‘你个学渣,怎么突然会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了?’”谢文婷忍不住插嘴:“合着你这是变相夸自己教得好?”

吴启铭被逗得无奈摇头,拉过一张椅子坐下:“你说的这些大语言模型,本质上就是个‘超级记忆学渣’。不管是ChatGPT,还是DeepSeek,它肚子里都装了互联网级别的题库,但解题思路跟人类完全不一样。打个比方,人类学数学是先懂‘1+1=2’的逻辑,再推导出‘100+100=200’;可AI呢,它是把全世界所有写过的‘1+1=2’、‘100+100=200’都背下来,看到新题目就从记忆里扒拉最像的答案——就像你让学渣做几何证明题,他记不住定理,但能把相似题型的步骤原封不动抄下来,运气好能蒙对,遇到变种题立马抓瞎。”

他随手在白板上画了个神经网络示意图:“这些模型靠的是Transformer架构,说白了就是无数个统计员在算‘哪个词接在前面最合理’。比如你输入‘下雨天’,它不会去想‘下雨是水蒸气液化’,而是计算网上‘下雨天’后面接‘要带伞’的概率是不是比‘吃火锅’高。可实际上,它连‘雨’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玩了一辈子词语接龙的超级玩家。”

陆渊似懂非懂地点头:“那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它们能推理?比如我问‘怎么煮奶茶’,它能分步骤说清楚。”

“因为网上有成千上万篇《煮奶茶教程》,它把这些内容拆成碎片,统计出‘烧水煮茶、加牛奶、熬煮’的出现频率最高,就拼出个流程。”吴启铭比划着,“真正的推理需要因果理解,比如人类知道煮奶茶要加热是因为高温能让茶叶出味,但AI不知道,它只是记住了‘加热’这个步骤总跟着‘煮奶茶’出现。所以你让它改个步骤,比如‘用冰水煮奶茶’,它要么说‘不符合常识’,要么胡编个理由,因为数据里没教过它这个。”

谢文婷突然插话:“你刚才说詹姆斯的代码要是真有自主学习能力,算不算突破了这个局限?”

吴启铭沉吟片刻:“从我目前看到的程序算法来分析,它的确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学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