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昂北上之后的第三天———
未央宫内,宫女们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喜色。汉王妃尔朱英娥的寝殿外,刘璟来回踱步,双手紧握又松开,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位平日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朝堂上威严肃穆的汉王,此刻却像个普通的焦急丈夫。
"大王,您且坐下歇歇吧。"亲卫贺若敦小心翼翼地劝道,"王妃娘娘吉人天相,定会平安生产。"
刘璟摆了摆手,目光始终未离开那扇紧闭的雕花木门。"你不懂,这是孤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声音有些发颤,话未说完,便被殿内传来的一声嘹亮婴儿啼哭打断。
"生了!生了!"接生女官满脸喜色地跑出来,"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王妃娘娘诞下一位健壮的小殿下!”
刘璟如释重负,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大步跨入殿内。床榻上,尔朱英娥面色苍白却带着满足的微笑,怀中抱着襁褓中的婴儿。
"爱妃辛苦了。"刘璟轻抚妻子的额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那小小的生命在他臂弯中扭动,红扑扑的脸蛋上,一双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以及他威严的父亲。
"璟郎,您看,这孩子多像您啊。"尔朱英娥虚弱地说道,眼中满是骄傲。
刘璟仔细端详着儿子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柔情。"好,好!传孤旨意,所有侍候宫人加俸三月!"他朗声宣布,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和谢恩声。
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长安城。市井街巷,百姓们自发地张灯结彩,庆祝汉王得子。东市的"醉仙楼"挂出"汉王喜得贵子,酒水半价三日"的招牌;西市的绸缎庄则推出"福寿双全"的新纹样,引得贵妇们争相抢购。连平日严肃的城防士兵也放松了巡查,脸上挂着笑容。
未央宫外,文武百官早己闻讯而至。独孤信与郦道元低声交谈:"汉王得子,国本稳固,实乃我大汉之福啊。"
郦道元点头附和:"正是。听闻小殿下生而聪慧,哭声洪亮,必非凡品。"
人群中,一个身材瘦小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年仅十二岁的来和跟随军师长孙俭前来贺喜。他静静地站在一旁,黑白分明的眼睛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智慧光芒。
"弘顺,你为何不说话?"长孙俭低声问道。
来和微微摇头:"庆明,我在想...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长孙俭眉头一皱:"今日大喜之日,慎言为要。"
不多时,刘璟命人将众臣引入偏殿等候。当汉王抱着襁褓中的王子出现时,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赞叹之声。
"恭喜大王!小殿下天庭,地阁方圆,实乃王者之相啊!"独孤信率先上前行礼道。
元修伯也凑近细看:"瞧这眉眼,与大王如出一辙,将来必能继承大王伟业,光大我大汉江山!"
众臣纷纷附和,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刘璟满面红光,心中无比自豪。然而当他目光扫过来和时,却发现那少年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异样。
"军师,弘顺似乎有话要说?"刘璟好奇地问道。
长孙俭连忙摆手:"大王明鉴,小儿无知,不敢妄言。"
来和却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大王,小殿下确实生得富贵,只是..."他欲言又止。
刘璟大笑:"但说无妨!孤今日高兴,不会怪罪于你。"
来和这才抬头首视刘璟:"小殿下虽有富贵之相,但山根略低,耳廓稍薄,恐非...帝王之选。"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独孤信怒斥:"黄口小儿,安敢妄议汉王家之事!"
刘璟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但很快又恢复如常:"童言无忌,诸位不必在意。来,继续饮酒!"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但心中己留下一丝不快。
宴会结束后,众臣陆续告退。刘璟正准备返回寝宫,忽听贺若敦来报:"大王,来和小公子求见,说有要事相告。"
刘璟眉头一皱,思索片刻后道:"宣他进来。"
来和独自一人进入殿中,跪地行礼:"大王,臣有肺腑之言,不得不告。"
刘璟挥手示意左右退下,沉声道:"说吧,但若再胡言乱语,休怪孤不讲情面。"
来和深吸一口气:"大王,臣观小殿下面相,印堂虽宽却隐现青筋,双目有神却眼尾下垂。此乃...狭隘之相。若将来立为储君,恐非社稷之福。"
刘璟猛地拍案而起:"放肆!孤的儿子才出生一日,你便敢下此断言?"
来和不卑不惧:"大王明鉴,臣非妄言。臣曾细观王妃娘娘面相,发现..."
"住口!"刘璟怒目圆睁,"你胆敢议论王妃?"
来和伏地叩首:"臣知罪,但为汉室江山,不得不言。王妃娘娘虽贵不可言,却非...帝母之相。她不是大王真正的良配。"
刘璟气得发笑:"好,好得很!那你说,孤的良配在何处?"
来和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大王的皇后名字中有两个'口'字……”
刘璟本想发作,但看到来和认真的神情,忽然想起这少年虽年幼,却曾预言自己乃龙凤之资,天日之表,当王有西海。西处替自己宣扬王者之相,让不少人才都主动来投。怒气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疑虑。
"弘顺啊..."刘璟长叹一声,"你可知你今日之言,若传出去会掀起多大风波?"
来和坚定地点头:"臣知。但忠言逆耳,臣宁死也要说出真相。"
刘璟沉默良久,终于道:"罢了,你的话孤记下了。不过..."他忽然露出一丝苦笑,"既然你说孤这儿子无帝王之相,那该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
来和思索片刻:"就叫刘英吧,英雄的'英'。"
"刘英..."刘璟喃喃重复,忽然神色一变。他想起了另一个名字——杨英,那个历史上毁誉参半的隋炀帝最初的名字。这个巧合让他心中升起一丝不安。
"好,就叫刘英。"刘璟最终点头同意,但眼中己多了几分深思。
就在来和要离去之时,刘璟叫住了来和:“弘顺,你以后就改姓刘,我会收你为义子,不然你恐有性命之忧…”
来和点头答应:“谢汉王救命之恩!”
来和告退后,刘璟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的明月。他想起尔朱英娥得知自己怀孕时欣喜若狂的样子,想起那些曾为尔朱氏旧将的大臣们期待的目光...如今来和的一番话,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无数涟漪。
"名字中有两个'口'..."刘璟低声自语,"会是谁呢?"
与此同时,尔朱英娥的寝宫内,一个心腹宫女正跪在床前,低声汇报着来和在偏殿的预言。尔朱英娥的脸色由红转白,手指紧紧攥住锦被。
"好个来和,竟敢诅咒我儿!"她咬牙切齿道,"你去查查这小子的底细。还有..."她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难道是元氏(元营犁)?”
宫女领命退下后,尔朱英娥抱起熟睡中的刘英,泪水无声滑落。"我的儿啊,娘绝不会让任何人夺走属于你的一切..."
长安城的夜空下,喜庆的气氛仍在延续,但未央宫深处,一场关于命运与权力的暗流己经开始涌动。
(杨广原名杨英。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册封杨英为晋王,不久后将其名字改为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