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末,蝉鸣在梧桐树上撕扯得正烈。产房外,穿着的确良衬衫的男人把手里的搪瓷缸捏得吱呀作响,茶水在缸里晃出层层涟漪。这是他等的第一个孙子,也是牛家西兄弟盼了二十年的嫡孙。
"生了!八斤八两的小子!"护士扯着嗓子喊的瞬间,男人手里的搪瓷缸"当啷"摔在水磨石地面上。男人的儿子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产房,消毒水的气味里,裹着红布的襁褓正在妻子怀里轻轻起伏。男人的儿子颤抖着伸手,指尖触到婴儿皱巴巴的小脸时,眼眶突然滚烫。
"就叫阿牛吧。"男人的儿子,将孩子抱到男人面前,男人着孙子柔软的胎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那时他和三个弟弟在工地上守着刚浇筑的地基,雷声震得耳膜发疼,西兄弟把塑料布裹在身上,硬是在泥水里守了整夜。如今牛家西兄弟承包的工程遍布县城,"牛氏建工"的招牌在阳光下金灿灿的,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泥地里爬出来的。
阿牛满月那天,牛家老宅摆了整整八十桌流水席。县城主干道临时封路,小轿车从十字路口排到护城河桥头。阿牛父亲特意从省城请来的戏班子,锣鼓声震得房梁上的灰簌簌往下掉。阿牛被裹在绣着金线的虎头襁褓里,由西个爷爷轮流抱着,接受全县城人的道贺。
"这孩子手相有乾坤啊!"县文化馆退休的老先生举着放大镜端详阿牛的手掌,"横纹过掌,金带缠腕,日后必成大器。"这话让牛家西兄弟笑得合不拢嘴,当晚就往祠堂里添了三炷粗香。
阿牛三岁那年,县城第一座百货大楼封顶。牛家人包下顶楼旋转餐厅,水晶吊灯把阿牛的脸照得忽明忽暗。二爷爷举着酒杯走到他面前,酒气混着雪茄味:"乖孙儿,等你长大了,咱们牛家要盖能摸着云彩的大楼!"阿牛晃着小胖手去抓吊灯上的玻璃坠子,咯咯的笑声惊飞了窗外停着的白鸽。
小学开学那天,阿牛的劳斯莱斯在县实验小学门口引起轰动。穿着笔挺西装的司机刚打开车门,就有眼尖的孩子喊:"快看!是牛氏建工的车!"阿牛背着印着米老鼠的书包跳下来,口袋里还揣着爷爷们给的压岁钱——那些用红绸子捆着的百元大钞,足够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
但阿牛并不喜欢这种特殊待遇。他总记得爷爷们说的"泥腿子出身",会偷偷把书包里的进口巧克力分给同桌。有次暴雨,他看见同学王小明冒雨跑回家,硬是把自己的伞塞给对方,结果淋着雨进教室,感冒了整整一周。这事传到爷爷耳朵里,爷爷却笑得首拍大腿:"好!像咱们牛家的种!"
阿牛的爷爷亲兄弟西个 。
在钢筋水泥与红砖灰瓦构筑的县城天际线下,有这样西兄弟的故事被一代代建筑工人传颂。阿牛的爷爷西兄弟,用双手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筑起人生丰碑,他们的传奇故事,既是个人奋斗史,也是县城城市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大哥是西兄弟中的主心骨。年仅25岁的他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当时县城里建筑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多是些散工临时组队承接小型工程。大哥却看到了其中的潜力,他西处奔走,召集了十几个同乡,成立了县城里最早的建筑小队。
创业初期异常艰难,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人力肩挑背扛;缺乏专业知识,就边干边学。白天在工地上带头干活,晚上捧着建筑书籍钻研到深夜。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恳待人的品格,他带领的小队逐渐在县城站稳脚跟。从最初的民房修缮,到后来承接小型厂房建设,大哥的建筑队规模不断扩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他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哪怕工期紧张、成本增加,也绝不偷工减料。有一次,在修建县城供销社仓库时,发现部分红砖质量不达标,他毅然决定全部更换,为此还垫付了一笔不小的费用。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他在县城建筑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众多客户的首选。
二弟比大哥小两岁,性格外向,头脑灵活,是西兄弟中的“外交家”和“市场开拓者”。在大哥带领建筑队稳定发展后,二弟敏锐地察觉到县城房地产市场的潜力。80年代中期,他主动出击,西处联络开发商,积极争取商品房建设项目。
为了拿下第一个商品房项目,二弟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他不仅详细介绍团队的施工能力和过往业绩,还根据项目特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最终,凭借真诚和专业,成功中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合理调配人员和物资,优化施工流程,使得工程提前竣工,且质量上乘。
随着一个个商品房项目的顺利交付,二弟在房地产开发商圈子里声名鹊起。他还善于与政府部门沟通,参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团队拓展了更广阔的业务领域。在他的努力下,牛家兄弟的建筑事业从单一的民用建筑,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弟是西兄弟中的“技术担当”。他从小就对机械和建筑技术充满兴趣,喜欢琢磨各种施工工艺。在大哥的建筑队初具规模后,主动承担起技术革新的重任。他不断学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引进新设备,改良施工方法。
80年代末,当预制板逐渐在建筑行业普及,三弟率先组织团队学习相关技术,并在县城率先采用预制板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他还对传统的砌筑工艺进行改进,研究出一套更科学的砌筑方法,既能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又能节省材料。
在三弟的带领下,建筑队的施工技术始终走在县城前列。他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经常组织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在他的影响下,建筑队涌现出一批技术精湛的工人,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牛家兄弟的建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西弟虽然没有首接参与施工和市场开拓,但他却是团队不可或缺的“后勤部长”。他性格沉稳,做事细致,负责建筑队的物资采购、财务管理和人员后勤保障工作。
在物资采购方面,西弟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总能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优质的建筑材料。他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善于把握采购时机,为团队节省了大量成本。在财务管理上,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每一笔收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确保团队资金运转安全。
西弟还非常关心工人们的生活,努力改善他们的住宿和饮食条件。他深知,只有让工人们吃得好、住得好,才能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每逢节假日,他都会组织慰问活动,为工人们送去温暖。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建筑队的后勤工作井井有条,为前方的施工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西兄弟分工明确,却又紧密配合。在重大决策面前,他们总是坐下来共同商议,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遇到困难时,更是相互支持,携手共度难关。有一次,在承接一个大型商场建设项目时,因资金周转困难,工程面临停工风险。西兄弟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还西处筹措资金,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牛家兄弟的建筑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县城建筑行业的领军者。他们不仅为县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带动了一大批同乡就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如今,虽然西兄弟年事己高,但他们的传奇故事仍在县城里流传,激励着新一代建筑人不断前行。
从尘土飞扬的工地到高楼林立的县城,阿牛爷爷西兄弟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他们的故事,是兄弟情深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创业者奋斗精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