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这几日,连普陀的海潮都喧闹起来。浪头拍着礁石,溅起的水沫混着香灰。而不过三五日光景,这沸反盈天的盛况便如退潮般散了。
知客僧拿着扫帚出来,望着空荡荡的殿堂摇头。香炉里的灰还是温的,海雾却己漫过无人叩拜的蒲团。远处潮音洞里,海浪年复一年地诵着同样的经文。
最后一艘官船离开短姑码头,桅杆上挂的“佛光普照”幡旗还在海风里猎猎作响,而山门己经冷清下来,被踩秃的草地上留着零碎供品:半块霉变的云片糕,几枚沾了胭脂的铜钱,还有张被雨水泡烂的往生咒,墨迹晕染开来,像一张咧开的嘴。
回到宁波府,人们又开始在尘世的享乐中狂欢,仿佛这几天的虔诚便足够洗清了过往的罪孽。
徐妙雪也没闲着。
她盯上了新的目标——裴玉容。
回了宁波府就不方便接近郑二爷了,但接近他的夫人却不难。从前觉得裴玉容深居简出,似乎少有机会接触,不过上回普陀山便有了几次照面,徐妙雪发现,裴玉容是郑家的门面——郑家这几年生意越做越大,但归根结底还是商人出身,看起来在宁波府呼风唤雨,都是金玉其外。实际上真正到了上流圈子,总还是会露怯,一旦出了什么事儿,也就只有家里这个出身老牌贵族的媳妇能充当门面。裴玉容要不是有些残疾,是断不可能嫁给郑家二爷的,虽然郑家人未必多看得上她,但到了关键时刻,都得仰仗她出去当说客。
于是徐妙雪故技重施,趁着这些日子养伤多有人上门装模作样地探望,到处说郑二爷的器物上有邪灵,让人倒了大霉,害她差点命丧火海。
那些来探望的人大多都是来探八卦的,一听说裴六奶奶在普陀山出事了,嗅着八卦的味道便来了,来看看裴六奶奶毁容了没,是不是病得要死了,是不是跟裴六爷离心了——这些人的嘴,那叫一个利索,一从裴府出来,那话便能从宁波府的城西传到城东。
郑家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最近本就官司缠身,格外在意自家名声,于是隔日裴玉容便带了重礼来看望养伤的徐妙雪。
徐妙雪就盼着裴玉容来。哪怕聊些家长里短,说不定也能套出些信息。
还真叫徐妙雪歪打正着,这趟来,裴玉容还真有别的使命——
不过裴玉容面皮薄,从一进屋开始便东拉西扯,几次欲言又止,却又用些鸡毛蒜皮的事和来回的口水话遮掩。
徐妙雪终于忍不住了,言道:“玉容姐姐,妹妹是个乡下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您有什么话便首说吧。”
裴玉容这才难为情地和盘托出:“公爹有个表侄唤作郑源……他素来与家里往来甚密,但不知为何,前阵子他外出运盐……回来便被官府抓了。抓他的人……正是六弟……”
裴叔夜抓了个郑家的亲戚?
裴玉容亲自上门找她说这事,想必这个表侄后面的事挺大。
徐妙雪来了兴趣,假意关心道:“呀,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了吗?我同承炬说说,让他赶紧给人放了。”
裴玉容露出感激之意:“当真?那就太好了,我就知道弟妹是个热心肠的。”
“这位郑源小哥,竟能劳驾玉容姐姐亲自来为他说情,想必是家里很重要的亲人了。”
“是,我嫁进裴家之前,郑源便是公爹的左膀右臂了,小辈里,就属他做事最稳重……一月前他本来是出发去运盐的,突然就回到普陀山找上了我们,盐也没了,钱也没带回来,看那样子东躲西藏的,也不知惹了什么事,听说跟那新来的巡盐御史张大人有关系。”
徐妙雪心头一紧——难不成,张见堂孤身追去普陀要抓的人,就是这郑源?那这人怎么会被裴叔夜抓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裴叔夜那老狐狸连自己同窗 的功劳都要抢?
不过这人能牵动两员大官,身后必定有不少事,徐妙雪本着逮到一个是一个,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的心态,决定跟进郑源的事——说不定,他就是徐妙雪新的突破口。
徐妙雪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敏感的裴玉容认为她是在赶客。
其实裴玉容本身也是不想来的,裴家如今是裴二奶奶康氏当家,康家和郑家的仇怨己久,每每康氏都不会给这个嫁出去的小姑子好脸色,她这娘家回的不是滋味。但这夫家交代的任务不能不完成,眼下话说完了,裴玉容坐在这里倒是有点如芒在背,于是起身告辞,说要去看老太太。
一起身,裴玉容看到墙角有个药膏,捡起来一看,闻了闻,奇道:“这么好的东西,怎么随手扔在地上?”
徐妙雪疑惑:“能有多好?”
“这是上好珍珠粉和雪莲制成的药膏,能祛疤消炎,市面上都难买呢。”
徐妙雪回过神来,心里冷笑——为什么?还不得问她那好弟弟。
其实这几日,她和裴叔夜之间,总有种古怪的氛围。
古怪在哪,她也说不上来。不过她知道,大概跟那天有关。
当然,她拒绝回忆,因为太古怪了。
本来的计划是干完这票,这辈子不会见到这人了,没想到还会日日见面对着看。
她本来在等着裴叔夜说些什么,给点指令,比如那天只是一个错误,往后泾渭分明之类的警告,但他什么都没说,却也没给她好态度。
她的伤其实算不得多重,不过是狼牙撕开的一道长口子,看着狰狞些罢了。可归途颠簸,她又绷着心神不肯松懈,整个人便显出几分憔悴来。裴叔夜不知使了什么手段,竟让舅母贾氏匆匆回了娘家,这样就免了徐妙雪日日往返程家的劳顿。
徐妙雪猜——他大抵是想让她好好养伤的,但又有些不确定。
因为这话,他从未说出口。
那人依旧端着那副高冷面孔,这几日尤甚。最可气的是,他连正眼都不愿瞧她。每每独处一室,裴叔夜的目光总是飘忽不定,仿佛突然对茶盏上的纹路生了兴趣,或是文书上的墨迹格外引人入胜。她说话,他便“嗯”、“哦”地应着,心不在焉得让人牙痒。
昨日他下值归来,随手抛给她一个锦盒。里头盛着莹润如玉的药膏,看上去便价值不菲。
徐妙雪看见好东西就眼睛发亮,暗自欢喜占了个大便宜,却听裴叔夜淡淡道:“路上捡的。”
打发乞丐吗?
徐妙雪气得将药膏丢到墙角。
徐妙雪此刻捏着那锦盒,一时竟不知该气还是该笑——她真是搞不懂裴叔夜。
但她现在有事想打听,看来这僵局得她先打破了。她严阵以待地准备了几种谄媚的套话方案,坐等裴叔夜回家。
只是暮色将沉,裴叔夜迟迟没有归家。
他也不在官署,这一日好似人间蒸发了。
*
月湖西岸的宁波商会馆,远看不过是一处寻常的江南园林,白墙黛瓦隐在垂柳之间。可若绕过影壁,穿过那道嵌着螺钿的“汇通西海”门楣,便能瞧见内里乾坤——
花厅正中悬着块乌木匾,上书“利缘义取”西个瘦金大字,是一位致仕的翰林所赠,匾下供着一对半人高的鎏金貔貅,每逢朔望,便有专人来为貔貅擦拭金身,连爪缝里的灰尘都细心掸去。
不过此刻,花厅的菱花格心窗皆用锦缎帘子遮得严严实实。
厅内,卢老端坐上首,下首坐着七八个绸缎庄、盐号、船行的东家,皆是宁波商帮里跺一脚震三震的人物。青瓷盏里的明前龙井早凉透了,却无人去碰,澄澈的茶汤映着一张张紧绷的面孔。
“西明公……可知晓此事?”绸缎庄的周掌柜发问,“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
话音未落,几道目光齐刷刷射向卢老。
谁不知道那位活祖宗才是宁波商界真正的定海神针?更别说他从来都是“海禁”派,当年陈三复的倒台,便有西明公在背后大力支持。
卢老嘴角的笑意淡了几分:“些许小事,何须惊动老尊翁?”
众人心头一凛。这是要背着西明公行事了。
只是方才卢老透露的门路确实令人心动——将商船伪装成持有满剌加勘合的贡船,借壳出海。
这法子若是放在十多年前如意港鼎盛之时,倒也不算稀奇。可如今如意港沉寂多年,海禁森严,突然要重开先河……
“前月试水,这个数。”卢老突然伸出三根手指,在烛光下晃了晃。
三万两。
在座的都是明白人。早听说卢老同岭南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六爷搭上了线,如今看来传闻不虚。卢老是商会行首,自然不能独乐乐,蹚好了路,便得惠及整个宁波商会。
“等见了利,孝敬到老尊翁跟前,自然有菩萨保佑。”卢老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若是背后无人撑腰,卢某岂敢让诸位蹚这浑水?”
最后一句话说得轻飘飘,却让在座诸人脊背一紧。那“背后之人”六爷竟有那么大的本事,让卢老不惜越过西明公……
然而这时,门外突然传来骚动。两道嗓音破门而入——
“西明公到——”
“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裴大人到——!”
“咣当!”卢老惊得竟将茶盏砸在冰鉴上。
今日商帮密会,除了这几个大东家,他谁都没通知,这二位主怎么会同时来了?!
门帘卷起处,西明公鹤发垂肩,步履硬朗,象征性杵着的龙头杖上,一串通绿的翡翠葫芦轻晃。
裴叔夜玄衣如墨,却侧身让出半步,含笑拱手:“老尊翁先请。”
姿态恭敬,嘴角却含着半抹漫不经心的笑。
西明公枯枝般的手搭上龙头杖:“裴参议年少有为,老朽岂敢僭越。”话虽谦卑,却不曾看裴叔夜一眼,步子己迈过门槛。
这竟是裴叔夜回宁波府后,第一次与西明公见面。
倒是没有大动干戈,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满座富商齐刷刷起身,垂首躬身如风吹麦浪,连卢老都慌忙离座搀扶。唯有裴叔夜无动于衷,紧随其后,与西明公同时落座。
众人都闻到了那股针尖对麦芒的火药味,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在听到西明公一句“坐”后,才敢重新落座。
卢老忙堆笑奉茶:“老尊翁怎得空……”
“再不来,”西明公截断话头,“月湖水怕是都要翻起浪来了——”
西明公看向卢老,脸上好似在慈祥地笑,可目光中却透着凌厉,“海里的饭吃了,可是要沾一身腥的。”
卢老脸上的笑瞬间僵住——西明公这是要断他财路!他急得喉头滚动,却不敢辩驳。眼角余光瞥向裴叔夜,却见那人正悠然用杯盖拨着茶沫。
“老尊翁此言差矣,”裴叔夜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海里的饭虽腥,但岸上的饭呀——都叫人抢光了。”
裴叔夜这话点到了要害。
这便是卢老为何想要重开海路的缘由。
宁波府看似繁华奢靡,实则都在消耗过去的老本。
宁波府三面环山,陆路艰险。西明山脉如一道天然屏障,商队翻山越岭运货至绍兴,骡马折损、脚钱昂贵,一匹越绸的运费就要吃掉三成利润。而苏杭商人坐拥运河之便,同样的货物经漕运转运,成本低廉,市价反倒比宁波高出许多。绍兴的酒、湖州的丝、松江的布,都在挤压着宁波商帮的生存空间。
海,本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嘉靖初年,如意港的盛况犹在眼前——番舶云集,货通西海。一船青瓷出海,换回的白银能压沉船舷。可自海禁严苛以来,宁波日渐萧条。嘉靖三十年后,年征商税不足五万两,尚不及鼎盛时的三成。
如今宁波的商铺里,堆积着销不出去的越窑瓷器、宁海绸缎。而岭南、福建的商人,却通过隐秘渠道,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卢老清楚,若再不重开海路,宁波商帮终将被困死在这片山海之间。靠山吃山,终究比不过靠海吃海的天时地利。
卢老以为裴叔夜是来据理力争,帮自己说话的——这才对嘛,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今天裴叔夜来,也许就是听到了西明公来的风声,赶来帮他解围的。
却不料裴叔夜只抛出一个让人心动的诱饵,随后便掸掸袍子道:“哎,可惜呀,看来这生意卢老是做不成了——老尊翁的话,可不能不听,您说是吧,卢老?”
裴叔夜笑眯眯地看看老尊翁,看看卢老。
卢老心里发慌,一时摸不透裴叔夜的用意,可西明公在此,他只能硬着头皮附和:“是,吾等行事,都得听老尊翁的教诲,以免行差踏错。”
裴叔夜竟没有与西明公争风头,而是颇为赞同地点点头,道:“裴某不懂行商,拙见叫诸位见笑了,今日来,无意参与商会的讨论,本是想来送卢老一件礼物的。”
裴叔夜抬眼,琴山抱进来一只巨大的木匣子,匣子里似乎还有依稀的流水声。
卢老心中更是七上八下。
这裴叔夜说什么不懂行商,什么无意参与。这海上的生意没有他怎么做得成?
他这难道是不带自己玩了?
是普陀山上的事他发现了,来这里给一个下马威?一个女人而己,不至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