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混异世

第174章

加入书架
书名:
小郎中混异世
作者:
未知
本章字数:
16018
更新时间:
2024-08-13

“……”兄弟几人齐齐吸了一口冷气,这事就大了啊,别看秦朗只是把原始的异地飞票的运作原理说了一下,可里面的操作相当繁琐,这里面环节极多,每一步操作都要到位才行。

在未来,这种事情都简单平常,就算在大清朝人家晋商徽商也是玩的贼溜,可大夏不同,这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同样也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信用支付的方式。

飞票承兑,本身就是信用支付,不过事先已经存储了等价货币,异地使用票据兑换成等价货币,这节约了往来运输一切问题,使得票据产生了等价价值,这是纸币的前身。

老三首先点了点头,他想明白其中关窍了,连忙说道:“大哥啊,这两地开设银行的事情,好办!人手房产都可置办,那是小事我们自己能够搞定。

这银子和银元运输问题,我们墨家和甘家也轻而易举,唯独这票据,要是有人造假,可就完蛋了,我们那是作死啊!”

老三倒是反应敏捷,瞬间就找到了整个事情的关建节点。票据的真伪,这个就是节点。

要搞银行对他们来说,这房地产啊,配置人手啊,都很容易的。要是单纯的通兑银元,那么就没有意义了。

重点就是开设成为具有盈利目的的,能够通兑和存储,并且把存储的银子在间接的产生利润。

他们也听懂了秦朗阐述的,这个货币留存期的解释,别看只是后世最简单的金融常识,对他们来说就是打开一扇窗户。

用钱生钱?用别人的钱赚钱!这一切的都有一个绝对的要求,就是信誉,是信誉推行的货币基准,这是这个行业必须要具备的先决条件。

没有信誉,就不会有人来通兑,更不会来存钱了。没有别人的钱流入进来,哪里还能拿人家钱去赚钱?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存款,反而给存款人一定的利息,众人趋利,必然会长时间的存储银子,然后就有了回旋余地,拆东墙补西墙罢了。

而且,大哥也给她们画了一个大饼,就算一切都失败的前提下,我们也有银元作为支撑,可以弥补中间的空缺。

初期肯定不能搞太大太宽,战线铺太大了,自己也吃不住的。

要知道都是新生,想要在这个新生事物里面牟利,那就要下一下真功夫,不是吹牛皮可以解决的了。

后世能够成功,那是因为货币里面本身存在不等值价值关系。

所为货币的不等值,就是一张纸币,并不等于面值。纸张极其便宜,赋予了货币价值。

现在大夏的银饼子,就是一两银子的成本,流通起来等同一两银子,这叫做恒定货币,他们币值都是用贵金属市价进行固定的。

就比如铜钱的重量,就是铜的价格,两个相等,那么老百姓才认为他们保值,这样才流通起来。

要是用恒定价格的货币作为基准,那么银行业务的发展,恐怕又要等几百年才能创新出来吧。

只有飞票,就是信誉承兑作为初步才可以实现。要承兑,特别是异地承兑,就要有一个信誉载体,就是飞票了。

这个票据,如果能够被人家伪造,哪怕是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被人伪造了,那么瞬间信誉就崩塌了。

“对啊对啊,而且两地都要存大量银子和银元储备,这边一万,那边就要有一万承兑,不然就无法兑现,这恐怕会有……”

“你们别多想了,这防伪的事情我来作,毕竟不是一天功夫嘛!你们首先开通丰城到北城郡两地通兑业务,这个作起步试水,你们看可以吧!然后再链接最近的东中州和西南州!使得南中州和两州实现异地通兑。

这样使用你们原有房产和人力,足够了吧!到时候我给你们提供票据,上面用本爵印信作保,若是无法承兑,本爵照面额支付给他们,这样信誉有了保障了吧。

我这里炼化银子作银元,可保证他们银钱不失,只要你们别让人偷了库房这事情就可作!”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元,已经到了趋之若鹜的地步,每一块银元都被黑市给炒到了一两四厘以上。

甚至出现了,专门囤积银元,平日只炒作银元的专业行当,简直就是后世炒外汇的翻版嘛。

“那是笑话,我们这么多家看守的库房就没有敢送死的,这个大哥可以放心,只要如同秦虵币一般无法作假就行了,我们绝对信得过大哥的。

这秦虵币真的没话说,就算蹭一点皮下来,它就是假货,只有周边花纹齿纹完整才算真钱,就凭这个足够替代银饼子了。”

“呵呵,那花边不是用来看的,就是用来防伪!同样我还有法子做出别人弄不出来的票据,只有用咱们开的票据才算数。

而且银行以后还可以开零存整取业务,还有其他等等……”

秦朗废了一个多时辰把银行的业务,房地产,还有借贷放贷等等各种后代金融思想一一给她们描述了一下,使得这帮兄弟们大开眼界,算是头一次接收了系统金融的教育。

别看秦朗说的粗糙,甚至有些地方模糊不清,毕竟他不是专业金融的人,只是说了一些他自己的见解还有见识过的东西。

可就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使得几个兄弟脑袋嗡嗡作响,他们家族只不过看到了银子兑换银元中间那点差额,就像上来吃一口。

只要爵爷恩准他们大规模提取银元送到外地,那么他们就能换来巨额的财富。可没成想,爵爷给她们画了一张长远的巨大的大饼。

这个大饼让人看了直流口水啊,那是美好的远景,毕竟银行业务一旦开启,这银钱留自己手中,市面上流通的就是一张纸而已。

纸张票据大夏有嘛,肯定有的,不过没有太远大规模流通罢了。远了不说,就说木作营光子兄弟到丰城木作监卖出漆器。

人家给开的就是信用票据,那就是官府作保,有关衙门收下了你的货物,然后凭借票据前往指定地点兑换成银子。

在大夏可以说这种票据那是非常常见的,人们必然能够接受这种新事物。自古朝廷就有粮引和盐引通兑之说。

送西边运粮食到京城,京城就给粮食商人一堆盐引,凭这个去东中州换成食盐,然后运到西南州去换粮食。这就是最基本的异地票据通兑。

秦朗提出的这个构想,只不过是需要大规模银元支撑罢了,换了个方式,而中间的信誉担保用的是他爵爷名号。

这个就足够了,在大夏一个爵爷的名头,可能不够,可秦朗有丰城封地,这一城之主的名号就截然不同了。

剩下就是防伪票据的事情,秦朗那是大包大揽,他脑子里面可存了好多这种方案,就差专门抽时间去搞一下,现在几个兄弟愿意出力,那么纸币搞不出来,咱们搞票据肯定能行的。

而且大夏的技术水平真的有限,有了棉花纺织工艺,有了月月舒生产经验,还有酒精等物品,说明至少在大夏这块地方。

小小丰城五脏俱全,里面的基础化工已经开始运作起来,为了给爵府两位夫人在背后鼓捣的那些东西,一些小市民已经开始自发的为了利益开始搞起了小作坊生产一切配料。

这都是基础设施,只需要稍微改造必然可以制作出合格的防伪票据出来,有人就问了,这纺织技术还有月月舒和票据啥关系?

关系很大哦,那就是有了纺织技术,才有印染技术啊,这防伪票据最基本的染料技术就要依赖纺织业发展。

同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纺织纤维和纸张的制作,这个月月舒别看是女性用品,可它里面包含了各种技术合成,稍微改造就可以使得纤维化纸张孕育而生。

别看老三送来的青油,只能当作炒茶叶的润滑剂,用来铸币上也就是中间的润滑用品,主要用来洗银币。

可这种特殊油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和纤维化纸张合成,就可以制作出油性纸张,然后和染料混合就可以制作油墨。

对此秦朗早就有了腹稿,自然敢于拍胸脯保障这个问题了。按照秦朗的设计意图,就是兄弟们利用自己的家族固有势力。

先在丰城建立第一个大夏丰城银行,然后在北城郡开设北城郡的丰城银行。

而且秦朗一再强调,银行只有一个名号,其他都是所在地名号。其他州郡都要逐步同步开设。

这边封地内,优先给她们供应一批银元作为储备,他们聚拢银子之后,运回来就可以再次领取银元回去。

这是第一步获利,获得就是银子和银元之间的差价。这叫做通兑业务,然后是就要跟上异地通兑。

只要客人在他们店铺里面存放了一万银子,凭借丰城银行开的票据,可以去另外地方直接花用。

现在就开两家银行,那么北城郡和丰城就可以相互通兑。但是初期,特别是开头阶段,一律是北城郡存放银子,开票到丰城来兑换银元。

客人可以选择用银票直接在丰城使用,当作可以流通使用的纸制信用货币,也可以找丰城的银行来直接兑换成等价银元。

首先实现的就是,北城郡存储,而丰城可以兑换的基础业务。

有了这个前提业务之后,再实现一点,就是两地通兑。也就是任何一家开局的票据,都可以再两地任意的转换成银元。

但是要求就是,银元和银子,只能进不能出,银子只能进来,而出去只能是银元,银行永远不提供银子的流出业务。

并且为了稳定银价,秦朗自任自己为丰城银行首任行长,这样就强制规定了银价兑换比率。

从今以后,官方挂牌价,就是一两的银元,兑换官银为一两二厘。其他定价为异地运输和异地火耗造成的成本加价,各地浮动。

这样一来,只有丰城周边近距离的地区享有一两二厘的兑换价格,其他地区都要高于这个价格。

使得丰城这潭死水再次激活,有了飞票,就会使得商人逐利他们蜂拥的进入丰城。哪怕为了节省几厘的兑换成本。

也会自己背着银子跑丰城地界来进行兑换银元,这样子就必然促进了商业流通,这些商人哪怕只是来到丰城,都能给丰城带来一大笔税赋收入。

哪怕这群人空手来,对于现在的丰城来说都是举双手双脚欢迎的事情了。现如今的丰城,因为运河开通,基建设施故意荒废。

再因为谋反案的事情,弄得本地人心惶惶,失去了稳定的商业氛围,商人都跑北城郡去了。

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朝廷故意为之,就是生生把一个龙兴之地,给控制成一个下等城市。

而秦朗做了丰城的主人,就要考虑如何夹缝生存了。有了水利大型锻造机之后,秦朗大出一口窝囊气。

这块地方,终于有了补血基地,可以奶上一口了。要税没有税,要赋没有赋!不能征收,不能明抢,更没有底蕴。

这样每天把指头算日子的事情一去不复返了!银子兑换成银元,不说几个兄弟家源源不断送来他们自家储备的银子。

就是朝廷给的铸币兑换任务,都已经让封地内的机械设备进入满负荷操作。

河道的利用要全面展开,同步在溪水的下游,秦朗再次下令寻找可以建设水坝蓄水的地方,征召民夫和回购田亩。

准备大规模的再次开建第二个铸币机构,要至少再架设十二台锻造机,才可以顾上这一头的输出。

就算如此,秦朗看着丰城山川河流的地图,也是一个劲皱眉,虽然丰城周边地区拥有不少的河流,可并不是都适合做水坝和架设水利器械的。

有的水流太平缓,水流小。有的地方地形复杂,而平坦地方都已经成为有主之地,需要首先回购大量民田才行。

在丰城这良田本来就少,丰城东边全石头山,北面就一个河口,南边更加不用说了,那就是纯粹的山林之地,和东边区别就是。

东边全都是石头,上面植被稀少,而那边的山,那是原始森林一般。在山区建设水利设施,对于现在的丰城封地来说,还有点捉襟见肘啊。

只有等以后,拥有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重要是财力支撑的前提下,才能去做这种大型工程,毕竟基建工作都没有展开,想要在那种恶劣地方修建工坊,实在力不从心。

要容易防守,容易建设,容易运输。这是三大先决建设条件,有了这几条之后再看能不能建设水坝和水利设施。

否则建设不好建设,运输不好运输,防守也防守不住。那么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解决了他们几个兄弟的事情,回过头来,对老四轻声问道:“前面银子事情说完了,老四啊,你那边是不是说说自家事?”

“大哥啊,可轮到我了!我都等的心焦了。您看啊,您这边不是搞了很多纺织机嘛!我们也得到消息了。

我们家您还不知道?就是作布匹生意的嘛!

这丰城这么近,风吹草动我们都晓得。您也别藏着掖着了,能不能给我们匀点分润些??”

“呵呵,你要不提,我也叫人召你过来!”

秦朗喝了一口茶水,这才润了一下干干的喉咙,吞了一口吐沫,摸了一下嘴角的吐沫星子。

这才慢慢开口说道:“扎花机、提花机、织布机、纺纱机,这几种是现在最成熟的产物,每个产量都相当于以前三十人以上的产能……”

“是啊是啊!大哥可允得?”

“等我说完!东西给你没问题,本身这个也要你们运作的,交给你们寒家没问题,但是你要答应我几个条件,咱们才能谈!”

寒老四那是满脸的笑容,笑吟吟的低眉顺眼弓腰行礼说道:“唉呀,大哥有啥要求尽管提就是了,只要我们能办到的绝不推辞。

就算我们寒家用了您这些东西,不但给高价买机床,以后这些机床出来的分润也是少不了孝敬您两分。”

这都是早就有了腹稿,那银元的事情,寒家并未参与,他们家族一直作布匹行当,也算中规中矩人家。

经过家族内部激烈讨论之后,那银子事情太大,牵扯太大了,自己安分守己瞄准布匹行业就足够了啊。

这爵爷弄出来的各种花样机床,他们首先就听到风声,甚至都弄来各种草图,已经开始召工匠照样打造。

毕竟丰城的绣坊阁那是满地窟窿,随便一个妇人就可以随意出入的场所,收买一些人看看画画也就知晓。

那些东西制作起来并不复杂,主要是一些原理弄清楚,人家自己就能造的。

寒家稍微根据丰城传来的消息改造了织布机,果然效果显著,虽然没有后面那些大型机器那么厉害的产能。

可小型机器已经超过了以往好几个人的产能了,这里面透漏出的利益那是巨大的,为了抢先吃第一口汤,而且为了维护和爵爷的关系。

寒家拿出了三十万银子交给了老四,这些钱还不是让他买机器的,就是让他送礼的,只要爵爷开了口,允许他们买最新机床,那些机床钱真的不是事。

别看老四真的说的痛快,可心里也在打鼓,他们家族私下评估了一下,这些机床每个都要数万两才能拿下。

他们真的关注的是那种还在保密生产阶段的大型高效率机床,秦朗也不傻啊,那些都是薛公士和绣女薛张氏两口子严密看管的。

又派了两伍府卫守着,只有绣坊阁三个绣女身份的女子还有几个他们手把手调教的徒弟,这些人知根知底才能靠近,在众人监督下进行技术改造和试生产操作。

之所以对外这种大型机械还处于保密阶段,就是因为大型机械效率惊人。

外面现在还只是认为是最高超过三十人以往产能,实际上根据薛公士的汇报结果,现在的大型设备已经可以做到以前整个绣坊阁满员情况下的产能。

就算是各个都是绣女级别的女子一起生产,也扛不住机器的生产效率。

在秦朗指点下,那原本都是手动的部分,大部分都已经修改为联动的齿轮和杠杆构造。

要是有蒸汽机这种可以长时间循环往复运作够造机器出来,现在产能能够飞上天,一天几十匹那是玩啊,用了蒸汽机能够一口气一个时辰出几十匹布了。

薛张氏也是发挥了全部的心血,硬生生两口子在秦朗设计图纸基础上改造成了可以三联织布机,原本的一个飞梭织布构件,给弄成三梭织机,效率再次提高三倍。

虽然摸不清具体大型机械能出多少,可顶以往三十人力的机床已经让寒家惊的吓掉大牙了,在寒家可是圈养了大堆的妇人日夜劳作,用原始手工方式制作,那效率产出比根本没法算了。

同一时间,人家省人工,有了轧花机那棉籽剔除这一条工艺改造,就足足省下数十人,一个机器就能节约几十人这都是钱啊。

一个熟练的高等织女操持一个最简陋的织布机,也需要至少四个以上的纺女给她专门供应丝线的原料。

然而,想要保障四个纺女的原料,就需要至少三十个妇人,甚至有的需要六十个妇人,在后面忙活着处理前面工序。

现在只要两台扎花机,出来的棉花,就可以供应一台织布机了。而如果使用大型的扎花机,可以做到三个人的工作量,完全供应数台新型号织布机的原料供应。

可惜,这是一系列的,因为棉花出来,需要纺线,要是没有丰城的最新三锭纺车,那么你还是干瞪眼,中间环节又给卡住了。

与其说秦朗改造了一个纺织机,不如说改造了纺织或者至少是棉花纺织的整体生产线,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够配套的进入高速度运行。

这样全都使用丰城设计的最新纺织机械,才可以全线高速开动起来,最终的产出效率才能吓人。

寒家就是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了,这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提升,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

什么都不算,就把工序粗略的分为棉料、棉纱、棉布这么三个基本工序的话,单独任何一个环节提速,压根没有用,只会让你仓库堆积如山。

同一时间,使用了高速机器的女红,只能坐在机床上干瞪眼,全都在等着后面供应原料,这种事情,被寒家在实验过程中率先发现了。

古代虽然还没有后世流水线的思路,可基本的工序流程配套,这种生产模式,那是传承几千年了。

谁都看得出,一旦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使得整个生产流程全都停滞下来,造成的损失比更换机器贵好多倍。

因为没有获得全部流程的技术改造,寒家只有几个地方设置了仿造的新技术。

这使得,他们发现物料堆积如山,只能通过不断增加更多纺车和织布机来满足物料消耗。

看上去是不是节省了物料环节的产出人手?毕竟少了弄棉花的大批人手啊。

寒家仔细一算,压根不是的,有再多的棉花都没用,都需要更多的纺车和织布机才能消化这些大量生产出的棉花。

节约的那点人手,压根不够后面添置新机的,前面节约的只是分拣和粗料的低级妇女工人罢了,后面可都是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女工在操作。

当听说秦朗那边鼓捣出,一个扎花机,配一个纺车,配一个织布机,这种生产规格之后,寒家就知道天塌了。

以往的寒家,那是大量人手挑拣棉花原材料,然后一部分人去做丝线纺车工序,然后才有少量织女使用这些原料制作。

要想出产更多布料,那么就请更多女红架设更多织布机,这种扩展模式,才有了寒家三大庄。

要是用了新织布机,就直接逼得后面不得不添加数倍的纺车来供应,否则织布机没原料了。

要是用了新纺车,不好意思你后面挑拣棉花的女工那是海了去了,几千人的在棉花海里面挑拣,也供应不出一个工坊的纺车运转。

新技术的应用,彻底颠覆了寒家百年生产的惯例,他们清楚认识到,要是寒家能够掌握全套生产流水,那么寒家将会一飞冲天,纺织行业的龙头,只能是寒家!

秦朗笑着摆摆手说道:“图纸给你们那不行,我们制造出来机器你们拿去用可以!我需要锻炼封地里面的设计制作能力。”

“那也行啊!可以,完全可以!”这个答案,已经让寒老四惊喜若狂了,他们就是为了买机器,不是不能自己造,可要是被人发现用了爵爷设计,那是掉脑袋的事情。

就算秦朗不追究,各家族知道之后首先起来灭了寒家不可。毕竟谁都想着捧一下爵爷的臭脚啊。

这只能买,要是能有图纸允许他们制作那是最好,要是不行,就退而求其次直接买现成的机床,一看大哥应允,老四那是点头如同小鸡吃米一样。

“别高兴太早!话说前头,机器我可以免费给你们或者稍微给个工料钱就行了,可不能转卖他人,要是让我知道从你们手里流出去……”

“这个大哥放心,要是从我们寒家出去一丁点,我们全家陪葬!这种宝贝机床那是打死也不能流出去的,您放心好哦了!可大哥也不能再卖别家啊,免得我们不好做是吧!”

“恩,只有你们兄弟自家我才放心,绝不给别人了!你们要答应给我丰城建设大规模的纺织基地!

我丰城封地里面缺少税赋来源,这纺织要搞起来,可我们没有原材料,也没有熟练女红!机床我们能造,我要求这一点不高吧!!”

“纺织基地!?就是大庄?”老四抱着脑袋开始盘算起来,看老四犹豫不决,秦朗也不催促,就捧着茶杯慢慢喝了起来。

这事情不能急,要给她们想的空间,这老四就是寒家代表,他现在代表寒家的利益,而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你们给我建设一个纺织基地。

这代表着,以后丰城就可以自己独立进行生产和加工业,而寒家给丰城提供一切原材料,然后再把成品给贩售出去。

老四一盘算,心里就清楚了,毕竟大哥是代表一个城主再说话,他要顾及封地内部的税赋,这纺织一块一旦带动起来,有了巨大的机械设备的产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税赋来源。

可如果真的齐寒家之力,给丰城投资和提供人力物力建设一个同等的纺织基地,那就是动摇了寒家根本。

寒家就是因为自己拥有遍布各地的纺织行业各个生产基地,从各种棉麻桑的种植,到抽丝印染纺纱织布,然后到最后的销售可以说都有涉猎,而且还是全面发展的庞然大物。

作为一个垄断一州的大型布匹行业领头羊,那是绝对不希望看到丰城搞一个自己的纺织体系出来的。

无他,就是这位爷太能造了,他稍微一点拨,这新机床已经超过了三十人,这可是一台机床啊。

这位是木作营出身,人家背后那是一个军工厂给提供后援保障,只要爵爷下令大规模制造,恐怕一月之内,就给搞出来无数台这种机床。

而且还是传说中的大型机床,他们寒家仿照也不过是小型机床罢了,只是一些明面上的小改造,就已经惊人了。

一旦丰城大规模普及这种高性能大型机床,在爵爷官府的支持下建立起一个超大规模的基地,那是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左手银元,右手织布机,那么不用脑袋去想,也知道寒家最终就算有了小机器,也慢慢沦落到只能给人家作经销渠道的经销商和原材料供应商,这织布行业肯定趴下了。

不是他们寒家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这都是经过严密的商业运算做出的合理推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